谁能从流媒体争夺战里胜出?
四大公司Google、Amazon、Samsung、Apple将面临在流媒体音乐市场的战争。他们将要面对行业宠儿Spotify,广受好评的Rdio,老前辈Rhapsody,国际知名的Deezer,备受期待的Beats,居家必备的Microsoft,Sony以及一些其他来自美国或其他国家的公司Slacker,Qobuz,Rara,Simfy,WiMP等的竞争。他们还要面对于其他获取音乐来源的市场竞争,像是YouTube,SoundCloud,Grooveshark,Bandcamp,Pandora,Vevo,Songza,iHeartRadio,Ex.fm。最后我们还不能忘记一切形式的盗版。
为什么大家都对这个新兴产业如此感兴趣?众所周知,它只有微薄的利益可寻,并且很少会有成功的例子。每个从事这个产业的人都指出,音乐市场最后都会由所有制模式(例如从iTunes上购买音乐)转变为包月模式(购买一个月的会员,可以无限制的下载几乎任何音乐)。
不仅仅消费者学习到了流媒体音乐的价值定位,唱片公司也在过去十年上了一堂非常有价值的课,因为有Apple这样一个主宰市场的公司,拥有太多的权利,最后很可能垄断整个产业。
唱片公司在流媒体音乐市场上扮演着一个十分很重要的角色,除了赚钱,也要确保后续行动的进行。Access Industries(归Warner Music Group所有)现在在Deezer和Beats上投入重金。对于音乐爱好者们来说,日趋激烈的音乐行业竞争意味着会有持续并深入的基于用户的分散到多个音乐供应商。在现实中,这些分散的音乐供应商没有什么,但是在考虑到在不同的服务中缺乏便携音乐数据,这个会破坏对粉丝公共网络中的承诺,粉丝将不能方便的分享他们喜欢的音乐。
我害怕这些音乐供应商会不可避免进入混战,将会出现许多高额的支票用来购买他们竞争者买不到的内容。市场竞争越多,投标战争将越激烈,考虑到今天的流媒体音乐市场,这是危险的。
高额支票的诱惑刺激着版权所有者卖出自己的作品,最终导致回归到最初的失败模式,像是第一代流媒体音乐提供商,MusicNet vs. PressPlay,只有小部分的内容让用户搜索。
对于消费者免费的下载音乐,只有两种可行的路:创造一个音乐数据可互操作的平台,允许用户可以在一起分享他们不同的资源,或是回归到盗版。我不认为有任何人希望后者再发生,因此我建议打造这样一个平台。
(编译/静思)